走入2021年,造车这个词变得更加广泛,除了传统车企和新势力之外,互联网企业的到来又掀起了新一波造车浪潮。在雷军宣布了造车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创业后,360也宣布和哪吒合作造车,再加上此前爆出的滴滴造车计划以及华为、阿里、百度宣布亲自下场造车,2021年还没过半,就已经有6家互联网企业赶上造车的风口。
还不仅如此,就在昨天,“货拉拉启动造车”的消息也引起了网友的广泛讨论,在评论区最常看到的一句话就是:“现在只要有钱或者能融资就能造车了。”只言片语中,充满着对于“造车”这个词的“轻视”,其实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并不来自造车本身,而是造车的对象,在“人人造车”时代,整个汽车环境会让人不自觉的怀疑:造车,真的那么容易吗?
答案肯定是不然,作为复杂度极高的工业技术结晶,汽车的各个生产制造环节都有极为严谨的流程,即便如今的电气化的确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机械层面的一些问题,但软件定义汽车时代也绝对不是“一个手机加四个轮子”这么简单。智能化会改变市场需求和竞争策略,这无可厚非,但是短期内也绝不会改变车的本质。
既然造车并非易事,那么吸引大多数资本下场造车的原因也就很清楚了,就是这个市场巨大的红利。拿特斯拉来说,2020年特斯拉一共卖出了50万辆车,如果单论销量只有丰田同期销量的1/20不到,但是市值却达到了丰田的数倍,而这也足以见得市场给予造车新势力的预期和估值有多大空间。
巨大的红利之下,各路资本蜂拥而至,更有甚者初来乍到就打着颠覆传统车企的名号,将传统汽车贴上“老旧燃油车”的标签,而这些新造车势力企图颠覆传统车企的逻辑也很简单,就是有钱。造车所需的各种硬件全部靠供应商,没有技术就花大价钱去挖人才,用心的再配上一个打动人心的“故事”,造车这件事就成了。
但是,过去的很多例子都说明了,“有钱”只是造车的基础,如果想真正造出一台顺应时代、满足用户的智能车,所要经历的市场调研、产品开发都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周期,在这个过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更是个无底洞。所以,对于那些只准备好了钱就张口闭口说颠覆传统车企的新造车势力来说,所谓的颠覆,究竟是真的想革新整个行业,还是想打着这个幌子来圈钱呢?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那些被贴上“老旧燃油车”标签的传统车企,真的有那么“传统”吗?众所周知,在汽车市场想要立足,技术绝对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专利就是技术的最好体现。在2020年新能源汽车专利20强企业榜单中,传统车企占到了多半以上,其拥有的专利数量也远超新造车势力,这也证明了到目前为止,关于新能源的大多技术专利都掌握在传统车企手里。
从产品端来看,今年传统大厂纷纷发力,以大众的ID系列为例,在全新的电动化平台下,
拥有目前主流的智能化配置,而这些大厂在驾驶调校方面又有着充足的经验,在行驶层面的优势也是显而易见,最后综合续航里程、价格以及品牌等因素之后,给所有新势力展示出了传统大厂的硬核实力。
智能化汽车时代需要颠覆,但绝不会那么容易,造车同样也有门槛,不是人人都能跨过去。当下汽车行业发生的变化,主要由智能化时代满足人类移动出行的需求所引起。技术的发展已经让汽车由传统的交通工具演变成智能化的出行方式,从智能手机到智能家居再到智能驾驶,汽车已经串联起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汽车现在已经不是简单进化,而是从简单物种到智能物种的进化,在这个过程中,汽车,还有边界吗?